2027年,南京大学将迎来125周年校庆,其法学学科将迎来建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百年征程,南大法学学科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国家法治建设同频共振,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法学教育的历史积淀,到改革开放后复建法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一代代南大法律人恪守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的校训,弘扬“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各方面书写了辉煌篇章。为全面回顾学科历史、传承文化基因、塑造核心价值、凝聚发展力量,现面向社会各界、全体师生及校友公开征集南京大学及其前身的法学学科(以下简称“法学学科”)的历史资料。诚邀您共襄盛举,携手镌刻南京大学百年法学的精神图谱。
学科历史资料征集:溯往追昔,共忆法脉传承
征集对象:全体师生、广大校友、曾参与南京大学法学学科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
征集内容:
1.文献史料类:
o法学学科招生简章、教学计划、教材讲义、教案笔记、试卷作业、学位证书、聘书、获奖证明等的纸质或电子文档;
o法学学科建设重要文件、学术成果、媒体报道等;
o法学学科具有历史意义的证件(如学生证、工作证)、徽章等实物或影像资料。
2.实物影像类:
o记录法学学科教学科研、重要活动、校园生活的照片、剪报、录音录像等影像资料;
o具有历史价值的教具、模型、奖杯、纪念品等实物(如早期使用的印章、牌匾、仪器设备等)。
3.回忆记录类:
o校友、教职工及社会人士撰写的学科发展亲历记、师生回忆文章、个人成长故事等(文体不限,字数300-3000字,可附相关照片);
o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著名学者、杰出校友)的口述史、访谈录等音视频资料。
征集要求和提交方式:
•资料应真实可靠,注明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背景说明;
•电子资料请以“南大法学史料+提交人姓名+联系方式”命名,发送至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邮箱:law@nju.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史料征集”。
•实物资料可通过邮寄方式提交或电话/电邮预约以现场捐赠/复制方式提交(捐赠实物的,学院将妥善保管并注明来源)。
•邮寄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西南楼258室,南大法学百年庆典筹备组,邮编:210023,电话:+86-25-83686575。
征集时间:即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
答谢方式:
•入选资料将收录《南京大学法学学科百年纪念册》,并颁发“南大法学史料贡献荣誉证书”;
•珍贵实物资料提供者将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南京大学法学学科百年庆典系列活动。
百年学科路,砥砺奋进;世纪南法情,初心如磐。您提供的每一份史料都是学科发展的生动注脚。我们期待与您共同守护传承南大法学历史的记忆符号,让南大法学百年积淀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接力谱写新的世纪华章!
联系方式:
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百年庆典筹备组
电话:025-83686575
邮箱:law@nju.edu.cn
网址:http://law.nju.edu.cn(百年庆典专题页面即将上线,敬请关注)
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2025年5月2日
附:南京大学法学学科简介
南京大学法学教育肇始于1927年成立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的社会科学院法律学系。1928年5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立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是该校文、法、师、理、工、农、医七大学院之一。1927-1949年,中央大学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的法科教育成就位列全国大学之首。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法律院系和法学教育在南京大学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国家开始重视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1981年南京大学恢复法律系并招生。1994年由法律系变更为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现设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九个硕士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设有面向海外生源的中国法博士点、硕士点。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国际排名中,均跻身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行列,海内外学术声誉卓著。
当前,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学科布局合理,各二级学科争流并进,相互补益,展现出平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得益于南大法学精神的滋养和学者彼此的学风感染,若干学科优势和特色自然成形,法解释学研究蔚然集群,比较法研究驰名中外,经济规制法研究内外贯通,国际法学研究厚积薄发。
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自1989年起共建的中德法学研究所是我国中德比较法研究的重镇,也是南京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米兰官网首页登录入口编辑出版的《南大法学》(CSSCI扩展版)、《中德法学论坛》(CSSCI集刊)、《中国法杂志》(外文期刊),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前,学院深入推进法学学科在“学术原创、方法转型、服务国家”三个向度的创新发展,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